目前国产品牌新能源的技术,已经实现弯道超车
新能源市场高速增长
2022年8月乘用车市场批发数量,新能源车型63万,同比增长104%,环比增长12%。同期燃油车批发量为147万,同比增长21%,环比跌6.7%。
新能源车型市场份额创下30%新高,批发销量不管是同比还是环比,增幅都远远领先燃油车。
在新能源车型市场份额翻倍增长的背后,各车企确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因为新能源市场份额的增长对于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来说,并不均衡。
8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批发销售50.2万辆,占比80%,占据市场绝对优势地位,而这个优势却不仅仅是在今年8月。
我们看一下过去三年新能源销量数据,自主品牌平均市场份额79%,处于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
新能源时代,已经完全颠覆了原有的燃油车时代的市场格局,完成了从合资品牌绝对主导到自主品牌绝对主导的转变。
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从批发销量这个维度来看,自主品牌不但超车了,而且是一骑绝尘,合资品牌已无法望其项背。

市场格局华丽转变背后,是中国政府对新能源发展的大力支持。从专项财政补贴到免征购置税,从双积分政策推出到新能源专用号牌,宏观调控的大手一步步的将中国新能源市场由政策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 十多年厚积薄发,才有了新能源汽车今天井喷式爆发。我们看一下过去3年新能源车型的市场份额会发现,从2020年的6%、2021年16%到现在30%,每年都是翻着倍的增长。政府对新能源投入的大量资源支持,给自主品牌带来了两大变化,总结一下就是现在自主品牌的两大优势:主电技术路线优势产品价格优势正是这两大优势促成了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对传统合资品牌的大逆转,接下来我们分别展开介绍这两大优势。第一大优势:主电技术路线优势在谈自主品牌的主电技术路线优势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高速增长的新能源市场之下,新能源市场结构正在进行的悄然改变。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之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同时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纯电动车型和插电混动都在高速增长,但是插电混动车型的增长幅度明显高过纯电车型。
从数据可以看出,纯电动依然是目前新能源市场的主流。并且中国品牌电池、电机、电控各方面技术和纯电车型供应链体系在世界上也遥遥领先。不过插电式混动车型迅速增长反映了一个问题,纯电动并没有解决由来已久的续航里程焦虑问题。缓慢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加剧了这一焦虑。节假日服务区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的新闻层出不穷。北京顺义区甚至出现了新能源车主凌晨4点就排队充电的情况,因为去晚了就排不上了。
所以经过多年发展,新能源市场更加走向成熟,消费者的选择正在变得愈加理性。成熟的消费者越来越从自身需求出发,续航0焦虑的插电式混动车型越来越受到青睐,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插电式混动车型占比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对于混合动力车型市场,丰田和本田是有先发优势的。
丰田早在1969年就开始了混合动力的研发,并且注册了大量专利,特别是类似行星齿轮这类核心技术直接建立了THS强混动的专利技术壁垒,后来者只能通过别的技术路线绕开丰田的专利壁垒。
本田混合动力研发同样历史悠久,已经有25年之多。今年已经推出了第四代i-MMD。区别于前几代,第四代采用双电机的思路,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多平行轴综合传动装置,解决了前几代单电机的痛点。
然而纵使占尽先发优势,丰田、本田曾经经深耕的混动领域,现在在中国市场已经被自主品牌包围。自主品牌以长城智能DHT、奇瑞的鲲鹏混动、吉利雷神混动、长安蓝鲸混动、比亚迪DM-i为代表,在技术上都是国际领先水平。
丰田THS、本田i-MMD、长城智能DHT、奇瑞鲲鹏、吉利雷神、长安蓝鲸、比亚迪DM-i一共7种,光看名字就已经眼花缭乱了,更何况每家都有自己宣传的3档位、9档位、11种模式、行星齿轮、双行星齿轮等先进技术。
那作为普通消费者如何判断哪一种更好呢,今天我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电力主导还是燃油主导。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这是个结果,但是达到这个结果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有的品牌是以燃油为出发点,增加电力系统实现低油耗;有的品牌是以电力为出发点,增加燃油系统增加续航和动力。
两者虽然殊途同归,但实际体验却千差万别。
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结合电动机功率、电池容量、纯电续航里程、能否串联综合评定,只有比亚迪DM-i和长城智能DHT是以电力驱动为主导做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油系统的存在是为了增加巡航和增加动力。
其他都是为了降低燃油车油耗而进行的混合动力改造,本质上还是燃油车的电气化。在新能源时代,基于燃油车进行的电气化修修补补的技术,注定会被市场淘汰,今天在这里不进行讨论。
前文我们说到,消费者选择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初衷是解决里程焦虑,实现0焦虑的用车体验,接下来我们分别说电力为主导的比亚迪DM-i和长城智能DHT是怎么解决续航问题的。
第一代解决方案:增程式。代表车型有华为问界M5、理想ONE等一众车型。
给车辆配备一个发电机,可以发动机驱动发电机发电,供车辆使用。这时候车能续航多远完全看油箱有多大,纯电车型里程焦虑就此解决。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技术, 1900年12月费迪南德保时捷先生就展示了自己的Lohner Porsche车型,此车就采用增程式动力系统。增程式解决了纯电动里程焦虑的问题,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发动机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电能再转化成机械能,每一次转化都会带来能量的损失。虽然可以让发动机保持在最高效的转速工况进行发电,理论上可以更省油。但实车测试效果看,跟纯燃油车油耗基本相当。增程式车型搭载的发动机增加了负重,但是发动机只发电,不参与提供动力,当需要强劲动力输出的时候,只能依靠电动机,发动机此时的负重反而成了加速的负担。也就是说消费者使用此类车型可以体验到纯电车型的强劲动力、优秀的NVH效果,但是无法享受纯电车型的低能耗。如果一台电车百公里10个油,那为什么不直接烧油呢?对于第一代增程式的痛点,渴望已久的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第二代:长城的智能DHT技术和比亚迪的DM-i,代表车型拿铁DHT-PHEV、比亚迪宋PLUS。
原理很简单,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变速箱,实现发送机和电动机的并联,发动机可以直接提供动力,驱动汽车行驶。在这里,长城智能DHT和比亚迪DM-i就有区别了,比亚迪DM-i变速箱只有一个档位,发动机直接驱动的时候覆盖的行驶工况区间小。长城DHT则可以提供高低两档,以实现不同工况下的最佳动力或者最佳油耗表现。加速阶段:发动机通过低速档和电动机共同提供动力,以实现汽车最好的动力性能,给予最好的加速表现。高速巡航阶段:发动机通过高速档直接提供动力,避免机械能与电能之间转化带来的能量损失,实现更低的油耗。长城智能DHT通过两档驱动,解决了比亚迪DM-i高速动力不足油耗高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丰田THS、本田i-MMD、长城智能DHT、奇瑞鲲鹏、吉利雷神、长安蓝鲸、比亚迪DM-i一共7种不同的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中,长城2档直驱DHT是技术含量最高,是最适合中国消费者的技术路线。同时也让我们也看到了自主品牌通过深耕技术实现换赛道超车的决心。以实车举例,拿铁DHT-PHEV四驱超大杯,0-100km/h加速时间5.2秒,WLTC综合工况油耗0.73升百公里。可以说既有强劲的动力,又有百公里不到1个油的极低油耗。0.73L的油耗是在电池有电的情况下测量的,那如果电池亏电的情况下,油耗会不会暴增呢?
38号实测的数据是城市路况6.3L,高度路况6.6L,测试环境是北京夏季,全程开足空调。
B站UP主肥龙猪测试的油耗会更低一些,亏电的情况下(电量3%),用时5小时40分钟,行驶206.2公里,平均车速37km/h,测得平均油耗5.7L每百公里。
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刻意以更省油的方式驾驶,这台车(拿铁DHT-PHEV四驱超大杯)亏电情况下可以实现5.7L百公里的油耗。
拿铁直驱动智能DHT技术实现了原先想都不敢想的能耗表现就是:混合动力车型在亏电的时候比纯燃油还要省油。
当然别忘了这是一台PHEV车型,能充34度电,纯电续航155公里(WLTC工况),如果配合充电桩充电行驶,日常通勤完全可以做到纯电行驶,不产生任何油耗。
5.2秒破百的动力加亏电情况下比纯燃油还要低的油耗,这就是两档直驱智能DHT技术的巨大优势。开发这项技术的长城汽车,可以称之为自主品牌深耕技术实现换赛道硬超车的典范。
第二大优势:自主品牌的产品价格优势
中国自主品牌的优势就是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更高配置和技术含量更高的车型。同价位中,中国自主品牌车型的动力性能、电池电量和质保、纯电续航里程、智能驾驶配置都要优于同级别车型。
因为篇幅限制,此处自主品牌仅以拿铁DHT-PHEV四驱超大杯车型举例,对比两款主流合资品牌插电混合动力车型,从动力性能、电池、智能驾驶3个维度进行比较,展示自主品牌产品价格优势。
动力性能维度,因为两档直驱智能DHT技术的加持,拿铁的技术含量更高、动力性能更好。5.2秒破百,同级别最快。
新能源车主最关心的动力电车和纯电续航里程,拿铁同样优于同级别车型,纯电续航最长,达到155公里,并且电车的质保政策更有吸引力。
智能驾驶的相关配置拿铁DHT-PHEV直接拉满,应用场景涵盖泊车、城市道路行驶、夜间行驶、高速驾驶等,都能给驾驶者带来更便利的出行体验。
这些功能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循迹倒车,系统会记录最近50米的行驶路径。挂上倒档后,系统自动控制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自动按照原记录的路线退回。是倒车技术欠佳驾驶者的福音,对于狭窄路况下倒车非常友好。
写在最后
新能源时代浪潮下,自主品牌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自主品牌主电技术路线和产品价格两大优势凸显,未来可期。
汽车行业生态重塑的大门开启,让我们一起见证各品牌在这个时代的兴衰沉浮。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